文化铸魂担使命 守正创新启新程——西南交通大学“红路”理论学讲团周诗嫣讲师为机械工程学院24级博士班党支部讲授文化传承
2025年6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红路”理论学讲团周诗嫣讲师以“文化奠基立国本,传统创新看今朝”为主题,为24级博士班党支部全体成员带来一场思想深邃、案例鲜活的专题分享。活动围绕“以理论造地基、以媒体传非遗、以艺术释精髓、以新法筑旧魂”四大维度展开,引导青年党员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勇担使命。周诗嫣讲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红路”学讲团实践成果,系统阐释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周诗嫣以巴蜀特有魅力为例,揭示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与顺势而为的伟大智慧,强调“理论清醒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她提出,青年需以学术研究深挖文化基因,将传统文化融入科研攻关,让“中国智慧”赋能现代科技。
通过剖析江寻千非遗传播的创新案例,周诗嫣向我们展现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通过媒体为载体,让我们回溯到了千年前打铁花的浪漫。正如视频制作者讲述,我们要重新找到艺术品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受众,让它重新有新的落点,再去创新和传承。周诗嫣强调,“新媒体是文化传承的扩音器,借助其传播方式,让古老文明‘活’在当下,以不同的形式世代传承下去。
以艺术释精髓,演绎东方美学的当代价值。从敦煌壁画AI修复到交响乐重构《梁祝》,周诗嫣以“破圈层”艺术作品为例,揭示传统精髓的现代编码方式。她特别提到西南交通大学学子创作的川剧元素动画短片,引发党员思考:“如何让专业领域成为文化创新的试验田?”并鼓励博士生党员以科研视角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互动环节中,党员们围绕“学术研究如何避免文化阐释的‘西方中心论’”“AI技术对非遗是拯救还是异化”等议题展开思辨。博士生靳婷同志结合建筑专业提出:“我们正在研发基于传统榫卯结构的智能建筑模块,这或许就是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
“文化传承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青春的实践。”周诗嫣以心法筑旧魂为切入点,向我们简述了当下各领域从业者对文化传承与实践的创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此次宣讲是机械工程学院24级博士班党支部深化“党建+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红路”理论学讲团与博士生党支部的深度联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青年高知群体中入脑入心,引导博士生党员以“文化传承者”为荣、以“创新先锋者”为志,在科研攻关中注入文化基因,在学术使命中彰显中国精神。机械工程学院24级博士班党支部将以此次党课为起点,启动“文化传承·青年创变”理论实践,让青春智慧赋能文化“两创”,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