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 ——光明网“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走进机械工程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3月28日,光明网主页及微博、微信“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以“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为题报道机械工程学院学科设置、科研成果等相关情况。
2025年伊始,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开展密集试验,它设计时速450公里,商运时速400公里,凭“新科技”“硬实力”刷新纪录。而“中国速度”的背后,融入了机械工程的非凡智慧。从蒸汽机轰鸣开启工业革命,到数控机床推动智能制造,机械工程构建起了现代工业体系的骨骼与血脉。
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国富介绍,机械强则工科强,机械工程学科下列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转型升级,相关专业毕业生遍布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其中,在工业软件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业软件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核心标尺。作为复杂装备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研发团队负责人,20年来,丁国富率领团队全面开展自立自强的自主科技创新研发,形成近10款工业软件,大部分软件对标国外行业领先的工业软件及装置,自主研制的复杂数控刀具磨削工艺CAM软件已经装机100多套,五轴数控沟槽精密成形磨床实现订单近30台套。
“选择这个专业不仅可以肩负产业使命,也可以触摸到科技前沿。”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海柱是团队成员之一,他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等复杂装备的智能设计和定制设计与数字孪生等研究工作。读博期间,他参与研发了高速列车谱系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高速列车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整列车大概有50多万个零部件,这些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比如,现在列车总体设计重点是向轻量化发展,但这与降噪的要求矛盾,因此就需要找到一个最优解。”
张海柱介绍,平台基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不同系统划分为一个个模块,通过匹配各个模块之间的参数,可以形成性能最优的方案。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2019年,张海柱又投入到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的研发工作,将其应用到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等多个场景的定制化设计中,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
工业软件的研发落地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可一旦成功,将会深入嵌到装备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中。丁国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可以投入其中,保持热爱,不断寻找新突破。
来源:光明网2025年3月28日 https://share.gmw.cn/kepu/2025-03/28/content_37930331.htm